上一期,海科融通和大家揭露了“征信洗白”幌子下的三类“征信修复”陷阱:付费服务类诈骗,骗子收取高额手续费后不办事或者直接失联;代理维权类诈骗,打着帮客户与金融机构维权的旗号收取高额费用,实际滥用征信权利进行无效缠闹;虚假培训类诈骗,以传授征信修复技巧为名收取金额不菲的培训费,实际却学无所用。
这些诈骗手段不仅让受害者经济受损,还可能导致更多风险隐患。本期,海科融通和大家一起了解“骗取信息、假冒身份、编造谣言”这三类征信修复骗局黑幕,帮助大家远离诈骗陷阱!
“征信修复”骗局之声东击西 骗取个人敏感信息
案例
D先生在向所谓的“征信修复”机构咨询时,对方要求他提供身份证件、银行卡号、征信报告等个人敏感信息,并谎称可以修复后再付费。D先生为了尽快删除不良征信记录,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了对方。不久后,D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,且名下出现了多笔不明贷款记录。
防范小提示
不法分子在办理所谓“征信修复”过程中,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重要敏感信息,再通过买卖信息从中渔利,甚至利用窃取的信息冒名网贷,骗取贷款资金。
海科融通请您谨慎保管好个人信息,做到身份证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不外借、敏感信息不外露,复印件注明用途;一旦发现身份被盗用,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“征信修复”骗局之假冒身份 进行诈骗
案例
E女士接到自称某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严肃指出E女士的征信存在问题,需要按其指示操作进行修复。在沟通过程中,对方说辞专业,通过伪造的身份和截图,让E女士相信自己面临征信风险,需要将个人财产转入其指定银行账户进行所谓“征信修复”。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,E女士发现自己被拉黑,钱财也追讨无门了。
防范小提示
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专业人士的信任,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、专业律师、法务顾问或理财专家等,通过伪造的证件或不当渠道获取的受害人身份信息,让受害人放下戒心。
海科融通提醒您,征信异议权、删除权的行使均需由信息主体本人主动提起,金融机构、征信中心等官方机构工作人员不会主动联系您进行所谓的“征信修复”或“信用提升”,更不会因此要求您向陌生账户转账!如有疑问,请拨打贷款机构官方电话或征信中心唯一客服电话400-810-8866进行咨询。
“征信修复”骗局之编造谣言 借机达成营销目的
案例
不法中介为达到营销目的,在自媒体渠道散播所谓“2024年征信恢复新规,个人逾期信息的保留期限由原来的五年缩短为三年”的不实言论,营造征信修复合法化的假象,借此收取高额费用,诱导受害人上当受骗。
防范小提示
信贷违约等个人征信信息是根据金融机构的报送数据客观记录的,如您认为有错漏信息,可自行免费提起异议,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修复。个人不良征信记录不会伴随您终生,其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五年,五年后就不再展示。
海科融通郑重提醒大家,“小道消息”不可信,请您关注征信管理部门、征信中心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最新消息,不要掉进非法中介的营销陷阱!同时,请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,按时还款、认真履约,从源头建立起良好的征信记录。
海科融通温馨提示
您的征信权益由法律赋予
良好的信用需要您亲自捍卫和维护
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来“帮忙”